杭州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發表時間:2017-02-21 15:44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了《關于印發杭州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并且下發了《杭州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置,九峰垃圾焚燒廠、蕭山區東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天子嶺廚余垃圾處理項目一期工程穩步推進,現有垃圾焚燒廠的提標改造工作持續進行,危廢防治基礎設施和處理工藝不斷升級改造,垃圾清潔直運全面推廣,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十三五”要大力強化危險廢物管理和處置。推進固廢管理信息化,全面建立以危險廢物為核心的動態監控系統。著力推進危險廢物、污泥刷卡轉運系統建設,全面推行危險廢物應知卡制度,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具體內容如下: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杭州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杭政辦函〔2017〕7號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杭州市環境保護安全“十三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實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月24日 杭州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 第一章現實基礎和發展背景 一、“十二五”環保工作回顧 “十二五”期間,我市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重點,統籌謀劃,建立健全組織保障、政策保障、資金保障體系,全方位建設生態城市,全覆蓋治理城鄉環境,全過程強化污染防治,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一)大力推進環境污染綜合防治。 “十二五”以來,我市重點圍繞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水污染綜合防治等工作,通過實行主要污染物減排、“無燃煤區”創建、六大重點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等措施,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產能,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和優化升級。通過開展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和“五水共治”“清水治污”等行動,對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隱患、錢塘江和太湖流域水環境、城市河道水環境進行整治和改善。在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方面,杭嘉湖紹四地共同構建區域大氣環境保護體系,不斷推進杭州都市經濟圈環境質量改善。 “十二五”期間,我市以創新總量制度為抓手,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工作,4項減排指標提前1年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完成減排比例為21.75%、17.16%、21.89%和26.53%,累計實施減排項目1809個,完成減排國家責任書項目65個,扎實推進排污權交易管理、刷卡排污、排污許可證“一證式”改革等創新工作。錢塘江和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穩中趨降的趨勢,城市河道水質有所波動,隨著“清水治污”工作的開展,現正逐漸恢復和改善。 “十二五”期間,我市全面落實“河長制”,著力打造“零直排”區,基本完成“清三河”任務。22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企業及污染源完成關停搬遷,31個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隱患點全部落實整改,11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實現100%。地表水總體狀況良好,全市47個市控以上斷面中,水環境功能達標率為85.1%,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比例為85.1%。 經過各項專項整治工作的實施,大氣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基本建成“無燃煤區”,順利完成半山北大橋地區環境綜合整治,關停杭鋼集團和半山電廠、蕭山電廠燃煤機組,完成146臺熱電鍋爐和15條水泥熟料生產線脫硝改造工程,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26萬余輛,在全國率先成為無鋼鐵生產基地、無燃煤火電機組、基本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對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2015年我市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42天,優良率達66.3%,PM2.5平均濃度為57μg/m3,比2013年下降18.6%。 (二)廣泛開展生態市建設工作。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心,以打造“美麗杭州”為統領,不斷完善生態建設體制機制,優化生態目標責任考核,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鍥而不舍地推進各項生態文明建設。成立了市生態文明(美麗杭州)建設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查,承辦了第三屆全國生態文明研究促進年會。實施“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程,“三江”沿線綠道全線貫通,600里生態景觀廊道初具規模。深入推進“四邊三化”示范工程,扎實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城鄉環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有序推進生態創建工作,強化市、區縣(市)、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各層面生態創建工作的開展,生態建設成果日益顯現。臨安市、桐廬縣、西湖區已獲得國家級生態縣(市、區)稱號,淳安縣、余杭區、江干區、蕭山區和富陽區均已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市、區)驗收,全市88.9%的區、縣(市)達到國家級生態縣要求。累計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118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135個、國家級生態村2個,生態示范創建位居全省前列。 (三)統籌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提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進一步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對區域內已有污水處理廠分批進行提標改造。全市已運行的日處理能力5000噸以上污水處理廠29個,處理能力276萬噸/日,基本實現全市范圍污水處理廠的全覆蓋。全面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相繼完成臨安城市污水處理廠等17家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工程。完善了污水干管系統和污水提升泵站建設,建成管徑DN300及以上污水管網5392公里,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4%以上。 二是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置。九峰垃圾焚燒廠、蕭山區東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天子嶺廚余垃圾處理項目一期工程穩步推進,現有垃圾焚燒廠的提標改造工作持續進行,危廢防治基礎設施和處理工藝不斷升級改造,垃圾清潔直運全面推廣,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 三是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為重點,著重扶持微動力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資源化項目,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市場化長效保潔管理,“戶集、村收、鎮運、區縣(市)統一處理”運行機制日趨完善。全市有1360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農戶受益率達80%以上。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切實抓好環保能力建設。 以優化環保服務為導向,全面增強環保服務水平。進一步簡政放權,推行清單管理。加強“天羅地網”建設和“一源一檔”管理。建成權力陽光、環境地理信息等一批先進業務應用系統。加強環境監測管理,深入推進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空氣監測網絡和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建設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開展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有效性審核。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共建成地表水自動監測站44個、空氣自動監測站35個,建成縣級以上環境監控中心8個,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624套(廢水418家、廢氣171家、污水處理廠35家)并聯入省、市、縣三級平臺運行,全市共配備環境應急監測用車共40輛,環境應急處置能力有效提升。 推進危險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啟動危廢、污泥刷卡轉運工作。穩步推進輻射監管工作。辦理環境信訪81876件,妥善處置了一批重點敏感信訪。完成環境應急管理“三網一庫”建設,妥善處置了2011年新安江苯酚泄漏、苕溪異味、2013年自來水異味、2014年桐廬四氯乙烷泄漏等突發環境事件90起。 嚴格環境執法,打造“環境監管最嚴格城市”,全力以赴保障環境安全。通過交叉執法、告知執法、即時執法、公開執法、上下聯動執法、有獎舉報執法、在線監測執法、邀請信訪投訴人聯動執法等八大手段強化環保執法,適時開展各類專項執法檢查。出臺了“5最20條”意見,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4882個,處罰金額28143萬元,其中移送公安部門案件115個,實施行政拘留212人。 表1.1 杭州市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二、“十三五”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世界名城建設的攻堅階段,是我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杭州”和加快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法治建設的重要時期。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快速發展,外部環境壓力和內部轉型需求都對我市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既面臨著嚴峻挑戰,同時也又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國際層面看,在全球一體化發展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國際競爭已經從經濟、技術領域延伸到生態環境領域,綠色低碳已成為各國、各地博弈的籌碼。同時,以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和科技變革方興未艾,綠色、循環、低碳正成為新的發展趨向,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把環境保護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綠色開放的環境文化和創新高效的環境技術引領將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倫敦、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和轉型經歷已證明了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 從國家層面看,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藍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國家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密集推出一系列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作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大目標之一,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大氣(氣十條)、水(水十條)、土壤(土十條)治理計劃已相繼出臺,體現了環境綜合治理的決心和力度;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的新機制體現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新《環境保護法》出臺和“兩高”司法解釋等進一步加大了違法責任追究和懲治力度;另外,環境績效將納入政績考核,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強化,環境標準化步伐加快。這些舉措將對杭州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和全社會共同行動大格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本市層面看,杭州處于工業化后期向后工業化時期邁進,粗放型發展的城市化中期向內涵型發展的城市化后期過渡的時期,正是“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地區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門檻、成功承辦G20杭州峰會的新起點上,迎來承辦2022年亞運會、建設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大歷史機遇,城市建設進入加速時期。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等新一輪全國性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將加快推動形成區域生態共同體。隨著“五水共治”“五氣共治”等重大戰略的深入推進,環境質量總體上處于不斷向好態勢。但中高速水平的經濟增速和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帶來的資源能源消耗仍將繼續保持增長,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污染問題短期內仍難有根本改變,環境保護的壓力仍然較大。特別是最近一段時期,社會各界對PM2.5、霧霾污染、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河道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關注,老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訴求也逐漸高漲。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既是本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今后一段時期本市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問題瓶頸分析 (一)環境質量不容樂觀,與國家標準和市民期盼差距較大。 以PM2.5、水污染為代表的復合型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重污染天氣呈現常態化,酸雨率仍居高不下,2015年,市區仍有123天空氣質量超標,市區PM2.5年平均濃度57μg/m3,距離國家年均限值35μg/m3的標準還任重道遠。全市仍有部分地表水斷面達不到功能目標要求,京杭運河、錢塘江等水系局部河段仍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部分平原河網污染仍然嚴重,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仍為極差。全市47個市控以上斷面,仍有7個斷面未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仍有3個斷面為劣Ⅴ類。土壤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重金屬、化學持久性有機物等新型污染日益顯現。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能力與需求仍不匹配,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總體不高。生態用地保護和生態空間建設難度很大,生態用地比例逼近底線。總體上,城市生態環境現狀不容樂觀,加之全社會對環境問題更加關注,生態環境質量與國家標準、市民期盼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二)發展方式有待轉變,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須調整優化。 當前,我市城市人口總量快速增加,產業經濟仍保持較快發展,資源消耗總量、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土地排放強度仍處于較高水平。蕭山印染化工、富陽造紙行業、蕭山及大江東畜禽養殖、下沙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結構性、行業性污染問題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轉變,須進一步深化行業區域專項整治,提升污染防控水平,緩解產業結構給環保帶來的嚴峻壓力。同時,能源、產業等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矛盾更加凸顯。建設用地比例和開發強度遠超過國內同等城市,土地利用效能偏低,“三高一低”中小污染企業依然大量存在。僅靠末端污染治理和執法監管難以根本解決,必須在加快優化結構布局和推進發展轉型上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下狠功夫。 (三)城鄉環境差異明顯,城鄉一體和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郊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部分農村地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現象突出,郊區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普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截污納管工作滯后于城市拓展進程;農村生活垃圾尚未全部得到收集處置,由于垃圾亂傾亂倒導致的河道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地區尤其是城郊結合部“村中廠”“廠中廠”等中小企業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環境安全隱患較為突出;部分區域畜禽養殖總量大、分布散,污染嚴重,治理推進難度大,畜禽糞便還田利用不太規范,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成效不太明顯。 (四)環境監管能力不足,體制機制瓶頸制約亟待破解。 隨著全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逐步加大,以及新環保法、大氣條例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實施,社會各界對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環境管理執法、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確保城市環境安全的要求與呼聲明顯增加,環境監管執法要求不斷提高與執法監管力量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現有環保機構設置不完善、不適應、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特別是區、縣(市)基層環境監管力量薄弱,環境執法力量不足,鄉鎮一級環保機構和隊伍嚴重缺失,基層環保管理工作難以得到有效支撐。同時,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體系和責任考核機制還沒有充分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產業、人口、土地、環境等關鍵要素的管理政策需要有效聯動。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線,以解決關系民生的環境問題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依法治理為保障,實施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進一步強化源頭控制,深化污染治理和全過程監管,以“兩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兩會”(G20杭州峰會和2022年亞運會)、打造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全面提升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造世界名城打下良好的環境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綠色發展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領域。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優化環保標準引領、環境空間管控和污染減排約束機制,促進區域布局合理化、污染排放減量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推動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二)堅持質量改善核心。以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主線,以環境質量不降級、環境功能不退化為底線,抓“好差”兩頭,促進“中間”,統籌運用結構優化、污染治理、總量減排、生態保護等多種手段,開展多種污染物協同治理,各種污染源分類防治,系統推進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三)堅持環境問題導向。以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以環境問題定任務,以任務定項目,以項目定責任,形成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通過落實重大環保項目,有效保障重點任務落實,推動突出環境問題解決,加快區域環境質量改善。 (四)堅持改革創新驅動。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充分運用行政、法律、經濟和科技等綜合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創新,分區分類管控,分級分項施政,提升環保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 (五)堅持社會共治共享。堅持依法治理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造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城市。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主體責任分擔,全社會合作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重點解決與民生相關的突出環境問題,實現環境改善成果全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在環境質量改善方面有更多獲得感。 三、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上,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美麗中國樣本和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要求的生態環境管理體系。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環境治理管理能力明顯增強,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不斷健全,人口資源環境更加協調。 (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成國家、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達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市控以上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斷面達標率達到87.2%,不達標斷面水質持續改善提高類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實現100%。市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達到280天,PM2.5年均值濃度控制在42微克/立方米以下,縣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年均濃度值達到或優于二級標準比例達到81%,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現狀并有所提升。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氮、總磷、重金屬及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污染物顯著減少,完成省下達的減排目標。 (三)生態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省級以上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比例達到100%。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100%,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環境及污染源周圍的輻射水平保持在本底范圍。 (五)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鞏固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及運行管理水平,市域范圍內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全面完成區、縣(市)污水、污泥、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目標;全面加強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系。 “十三五”期間,共設置生態環保重點指標14項,其中約束性指標7項,預期性指標7項,涵蓋水環境、空氣環境、土壤環境、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重金屬污染物減排、生態建設和風險防范七個方面,主要指標量化分解到各區、縣(市),實行差別化考核管理和考核,具體見下表。 表2.1 杭州市“十三五”環境保護指標體系 第三章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十三五”環保規劃目標,抓住辦好國際峰會、籌備亞運會的契機,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污染減排為抓手,以“美麗杭州”建設為平臺,加大環境治污減排力度,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構筑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深化環保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七項重點任務。 一、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氣十條”,深入推進“五氣共治”行動。進一步突出源頭防控和結構調整,全面完成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做好重大會議保障,努力實現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推進空氣質量基本達標。 (一)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全面治理“燃煤煙氣”。 1.深化“禁燃區”建設。 主城區和蕭山區、余杭區、富陽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臨安市[以下簡稱7個區、縣(市)]建成區全面建成禁燃區。2017年年底前近郊實現禁燃區建設。近郊范圍外區域有條件的集中供熱鍋爐和10蒸噸/小時及以上的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基本建成“基本禁燃區”。 2.控制煤炭消費總量。 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耗煤新項目實施煤炭減量替代,到2020年全市燃煤消費總量控制在1320萬噸以內;嚴把涉煤新項目準入關,新增煤炭消費項目要通過優化能源結構與淘汰落后產能等方式削減煤炭消費存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新建項目禁止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鍋爐電站,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熱電聯產項目除外)。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開展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加快工業園區集中供熱和煤改氣。2017年年底前,煤炭消費總量比2012年削減10%以上;到2020年,全市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全面實現集中供熱。 3.加快實施提標改造工作。 嚴格落實國家關于燃煤鍋爐項目執行《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特別排放限值的規定。加快實施燃煤熱電廠和自備燃煤熱電機組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實現煙氣排放達到燃氣輪機組特別排放限值標準,加快實施工業燃煤鍋爐廢氣清潔排放改造。35蒸噸/時以上熱電鍋爐的大氣污染物達到超低排放限值(顆粒物≤5mg/m3,二氧化硫≤35mg/m3,氮氧化物≤50mg/m3);65蒸噸/小時以上(不含65蒸噸/小時,層燃爐、拋煤機爐除外)工業鍋爐煙氣實現超低排放,10蒸噸/小時以上、65蒸噸/小時及以下的工業鍋爐,10蒸噸/小時以上的層燃爐、拋煤機爐煙氣排放達到《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71-2014)的特別排放限值。 4.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 制定天然氣開發利用方案,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淺層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2017年年底前,潔凈煤使用率達到90%以上,全市基本完成10蒸噸/時以下燃煤鍋爐(含燃煤導熱油鍋爐)、工業窯爐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改造任務。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完成省下達指標任務,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的比重達到13.5%以上。 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對燃煤熱電企業進行綜合改造升級,將目前次高溫次高壓、中溫中壓、低溫低壓燃煤鍋爐改造為高溫高壓鍋爐,嚴格落實節能評估審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設備達到一級能效標準。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新建建筑要嚴格執行強制性節能標準,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入治理“工業廢氣”。 1.嚴格項目環境準入。 制定并發布嚴于國家要求的產業導向目錄。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排放總量控制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對其新、改、擴建項目要實行產能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 2.加快淘汰關停落后產能和重污染高耗能企業。 結合我市實際,制定范圍更廣、標準更高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加快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造紙、印染、化工、電鍍、水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淘汰關停力度,對未按期完成淘汰關停任務的地區,暫停辦理該地區對應行業建設項目的核準、審批和備案手續。 3.加快大氣污染源治理。 嚴格執行國家關于火電、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行業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規定,加快實施相關行業企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工程,推廣全過程封閉生產,減少無組織排放。加大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日常監管力度,確保設施正常運行。 開展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領域廢氣清潔排放改造。2017年年底前,所有規模在4000噸/日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煙氣排放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水泥制造企業(含獨立粉磨站)廢氣排放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要求,玻璃熔窯大氣污染物排放穩定達到《平板玻璃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6453-2011)表2限值的70%。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推進揮發性有機廢氣治理。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治理。深入開展VOCs排放清單調查,摸清VOCs行業和分布特征,建立揮發性有機物重點監管企業名錄,制定和規范排污收費政策。根據國家、省有關方案、技術政策、標準和規范要求,制定杭州市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計劃方案,由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推廣覆蓋到一般行業、一般企業,分步驟分階段有序推進VOCs整治,到2020年基本建成VOCs污染防控體系。 開展區域特征污染物治理。結合塊狀行業、地方發展布局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區域性的惡臭、重金屬等特征污染物整治,開展地方特色行業整治。 4.加快發展生態化產業和產業生態改造。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園區(開發區)循環化改造,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2017年年底前,對全市70%以上的國家級園區和5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主要有色金屬品種循環再生比重達到40%以上;全市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2020年年底前,對省級及以上園區全面實施循環化改造。水泥、化工、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排污強度較2014年下降30%以上。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貫徹落實重點行業兩年一輪的清潔生產審核制度。 (三)打造綠色交通網絡體系,加強治理移動“車船尾氣”。 1.加強城市交通管理。 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主城區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45%。嚴格實施機動車環保年檢制度,嚴格源頭控制,嚴把車輛檢測關,加強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加強對排氣檢測機構的監管。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鼓勵出租車定期更新汽車尾氣凈化裝置。 2.推進“綠色運輸”。 大力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主城區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車中,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的比例達到60%以上、力爭達到100%,7個區、縣(市)達到50%以上。全面實施汽、柴油車國Ⅴ排放標準,提供浙VI標準車用清潔汽油,禁止銷售不符合省市規定的階段性標準汽、柴油,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行為,全面加強高污染車輛管理,加大老舊車淘汰力度。在主城區推行“綠色運輸”,鞏固、完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機動車環保行動“低排放區”建設,逐步擴大“低排放區”范圍。 3.強化船舶污染物排放的環保管理。 加快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建設,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和港作機械應用。內河水域船舶和港作機械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替代比例達到2%。加快配套油品升級,分階段提前供應與國Ⅳ、國Ⅴ標準車用柴油相同硫含量的普通柴油。 4.推進非道路移動源污染治理。 推進非道路移動源大氣污染排放清單調查工作。嚴格執行非道路移動機械及船舶排放標準,開展尾氣氧化催化(DOC)、顆粒物過濾(DPF)、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等控制技術改造,未達到排放標準的非道路動力機械,依法禁止銷售和使用。加強船舶尾氣污染治理,設置船舶排放控制區。開展和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工作。 (四)落實揚塵精細化管理,強化治理“揚塵灰氣”。 1.控制施工揚塵。 研究制定揚塵污染管理辦法及揚塵排污收費辦法。建立健全揚塵管理機制,積極創建綠色工地,實施施工工地封閉管理,落實施工現場圍擋、工地砂土覆蓋、工地路面硬化、拆除工程灑水、出工地運輸車輛沖凈且密閉、暫不開發的場地綠化、外腳手架密目式安全網安裝“七個100%”制度,到2020年,城市物流堆場全面實施頂部覆蓋。建立對違法違規企業的長效制約機制,施工單位因揚塵污染受到行政處罰的,作為不良行為錄入“杭州市建設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系統”。 2.控制道路揚塵。 大力整治建筑行業垃圾運輸,渣土運輸車輛應采取密閉措施,逐步推行衛星定位系統。強化道路揚塵治理,逐步減少城區裸露地面積,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道路路面保潔機制,著力提高城鎮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提高到62%以上,主城區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88%—89%,7個區、縣(市)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均達到50%以上。 (五)推進城鄉廢氣綜合整治,加強治理“餐飲排氣”。 1.推進餐飲油煙治理和監管。 推進無證無照餐飲企業的查處工作,全面推進主城區排放油煙的餐飲企業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裝置,建立油煙凈化裝置定期清理維護制度,推動餐飲行業油煙凈化裝置在線監控建設。禁止在未經規劃作為飲食服務用房的居民樓或商住樓內新建從事產生油煙的餐飲經營活動。所有產生油煙的餐飲企業、單位須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并建立定期清洗和長效監管制度,確保凈化裝置高效穩定運行。 2.控制裝修和干洗廢氣污染。 嚴格執行揮發性有機溶劑含量限值標準,推廣使用水性涂料,鼓勵生產銷售和使用低毒、低揮發性溶劑。民用建筑內外墻體涂料強制使用水性涂料,家庭裝修倡導使用水性涂料。干洗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洗染業管理辦法》,新開洗染店或新購洗染設備的,必須為全封閉式干洗機并增加壓縮機制冷回收系統;治理在用干洗設施,強制回收干洗溶劑。 3.控制農村廢氣污染。 嚴禁露天焚燒秸稈,加強對秸稈的綜合利用。力爭到2017年年底前,全市基本實現秸稈還田和多元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2020年年底前,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積極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減少農田化肥使用量和氨揮發量。加強農產品保護基地周邊大氣環境保護和監測工作,防止農產品受大氣環境污染。 4.實施采礦粉塵和廢棄礦山治理。 嚴格執行生態功能分區制,合理布局采礦權,逐步關停環境敏感區周邊一定范圍內的礦山。全市所有采碎石場要落實揚塵、粉塵控制措施,廢棄礦山治理率達到90%以上。 二、全面提升水環境質量 堅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最嚴格的水環境保護制度,實施以控制單元為基礎的水環境質量管理,持續加大治污水力度。到2020年,全面消除地表水劣V類斷面和黑臭水體,全面保障飲用水安全,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和“水十條”任務。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保障飲用水安全。 1.強化飲用水水源保護。 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要求,加強水源地上下游聯動保護,優化取水排水格局。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2016年起,主城區以及蕭山區、余杭區、富陽區每季度向社會公開全市飲用水水源、供水廠出水、用戶水龍頭水質狀況。2018年起,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臨安市的城市飲水安全狀況信息向社會公開。嚴格控制水源保護區上游及周邊地區的開發活動,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杜絕違法網箱養殖、投餌養殖、農家樂等活動。加強對道路水路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管理,全面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隱患整治,飲用水水源上游及周邊生產、使用有毒有害化學品的企業必須制訂應急預案。加強水質指標檢測能力建設,到2020年,杭州市具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規定的全部106項水質指標檢測能力,區、縣(市)具備水質常規指標的檢測能力。 優先開展超標飲用水水源治理,采取污染整治、生態修復與建設等綜合性措施,改善不達標水源地水質。落實水源保護區及周邊沿線公路等必要的隔離和防護設施建設,縣級以上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完成物理隔離或生物隔離設施建設。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應急管理,完善飲用水源預警監測自動站建設和運行管理,推廣在線生物預警系統建設,到2020年,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全部建立水質生物毒性預警監測系統。 2.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縣級以上城市備用水源建設,完成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島湖配水工程、閑林水庫工程、蕭山湘湖應急備用水源擴建工程、余杭喜庵港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及桐廬肖嶺水庫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完成富陽區和建德市應急水源管網聯網工程。實施“千廠萬村”規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實現農村飲水提質增效,2016年新增改善7.22萬人飲水安全水平。“十三五”期間,完成九溪、祥符、赤山埠水廠水凈化處理工藝改造;開工建設閑林水廠工程,新建供水管網87公里,改造供水管網42公里,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管理機制。到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劃定,全市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 (二)深化流域水環境治理。 1.鞏固“清三河”創建與“黑臭河”整治成果。 全面推進“清三河”達標縣創建,建立完善“黑臭河”定期不定期抽測復查機制,切實加強“清三河”長效管理,嚴防反彈。鞏固繞城公路范圍內河道全部消除黑臭水體的成果,開展繞城公路外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和長效管理工作,2016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區應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2020年年底前,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城市河道25條。繞城公路范圍內完成城市河道水質改善項目50條,打造生態示范河道5條,實施河道清淤30條共30萬方。嚴格落實“河長制”,建立河道保潔長效機制,全面實施農村河道保潔長效管理,加強溪、溝、渠、池水環境治理及水面長效保潔管理,完成農村河道綜合整治210公里。推進污水“零直排”,河道所有的晴天排污口全部消滅。加大引配水力度,全市配水量達30億立方米。 深入實施中小流域(區域)綜合整治,加強平原淤積河道清淤工作,建立河道淤積情況監測和清淤長效機制。實施中小流域綜合整治11條,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全面取締非法采砂行為,修訂區、縣(市)河道采砂管理規劃,對影響水源保護區和水生態的河道全部實行禁采,全面取締洗砂水未達標排放的機制砂場。 2.編制實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計劃。 編制實施錢塘江、苕溪、運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計劃。落實流域水污染防治分區體系,確定流域重點治理區域和重點投入方向,探索推行基于控制單元的差別化流域水環境管理政策。對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重金屬及其他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污染物采用針對性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實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2014年修編),開展太湖流域水環境整治項目,持續改善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以浦陽江水環境綜合治理為示范,加快推進主要污染河段的污染整治。到2020年,錢塘江總體水質保持良好,苕溪總體水質保持優良,運河水質有所改善。健全完善水質監控、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錢塘江流域嗅味有機污染物調查。實施總氮、總磷超標水域區域性總量控制,到2020年,超標區域總氮總磷污染物排放總量均下降10%以上。 加強流域上下游和跨界水體水環境治理的協調配合和聯防聯控、交接斷面考核等制度,加快實施斷面水質提升工程,納入《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考核的斷面,2016年年底前完成《水體達標(保持/穩定)方案》編制并組織實施。到2020年,確保Ⅰ—Ⅱ類水質斷面保持穩定,超標斷面超標污染物濃度實現較大幅度下降。 3.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 制定半山橋、蕭山區出口兩個省控劣V類水質斷面整治計劃,明確時間表、項目表、責任表,將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制定市控、縣控劣V類水質斷面治理方案,公布劣V類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參照《杭州市河道水環境治理方案編制導則》完善市、區縣(市)級河道“一河一策”方案(2016—2020年),到2020年,市、區縣(市)級河道基本達到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目標水質要求。 4.加強良好水體保護。 深入實施《千島湖及新安江上游水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浙江省實施方案》。大力推進千島湖、分水江、湘湖、青山湖、喜庵港等良好水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別編制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方案。積極推進千島湖等重點湖庫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 5.強化地下水污染防治。 嚴格執行杭嘉湖地區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管理制度,編制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等區域地下水壓采方案。2016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斷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定期調查評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等區域環境狀況。石化生產存貯銷售企業和工業園區、礦山選礦區、垃圾填埋場等區域應進行必要的防滲處理。對石化生產存貯銷售企業定期開展安全檢查,依法關停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事件的企業。2017年年底前,加油站地下油罐全部更新為雙層罐或完成防滲池設置,并進行防滲自動監測。報廢礦井、鉆井應實施封堵或回填。建立工業企業地下水影響分級管理體系,以石化、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排放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業行業為重點,公布污染地下水的重點工業企業名單。公布區域內環境風險大、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場地清單,開展修復試點。到2020年,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6.深化近岸海域污染治理。 深入實施杭州灣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實施總氮總量控制,強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業園區監管。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超標入海河流、溪閘超標污染物濃度不同程度下降或達到功能區水質類別要求。提高涉海項目準入門檻。對沿海石油、化工、冶煉等企業定期開展安全查檢,消除環境安全隱患。提升海洋環境風險處置能力,加強灘涂圍墾區水環境保護,確保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三)狠抓工業污染防治。 1.深入推進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 深化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大力整治提升地方特征重點行業,著力解決酸洗、砂洗、氮肥、有色金屬、廢塑料、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污染問題。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對水環境影響較大的“低、小、散”落后企業、加工點、作坊開展專項整治。對富陽區“低、小、散”造紙企業進一步整合,對苕溪上游、錢塘江上游小化工企業實施關停、轉遷。開展桐廬縣制筆行業、淳安縣噴水織機行業、余杭區竹制品深加工行業專項整治。2018年6月底前,有序關停千島湖流域內有色金屬采礦、電鍍、化工等重污染企業(資源儲量前景好、環境污染小、已經縣級以上政府同意的個別礦山可以依法申請延續采礦期限)。到2020年,關停、轉遷蕭山區空港新城內化工園區、杭州經濟開發區化工企業。 2.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 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必須同步規劃建設污染治理設施。2016年年底前,工業集聚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逾期未完成的,一律實行限批,并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 3.推進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 強化造紙、印染、化工、制革、電鍍等重污染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維管理和清潔化改造。鼓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到2020年,印染企業重復用水率達到45%以上,造紙企業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0%以上。推進重污染行業重金屬和高濃度難降解廢水預處理和分質處理,推行重點行業廢水輸送明管化。 (四)強化城鄉統籌治理。 1.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 加快污水收集管網建設,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一級A提標改造,逐步實現城鎮截污納管全覆蓋。強化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全面實施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制度。到2020年,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達標率達到95%以上,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和工業污泥處置設施實現全覆蓋,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2.扎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以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全市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60個,實現全覆蓋;基本完成主城區現有246個城中村改造,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區。因地制宜選擇經濟實用、維護簡便、循環利用的生活污水治理工藝。充分發揮城鎮污水處理廠的輻射效用,區位條件允許的村莊堅持優先進污水處理廠。鼓勵人口集聚和有條件區域建設有動力或微動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力爭到2017年,全市有1556個建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農戶40萬戶,實現行政村、規劃保留自然村全覆蓋,農戶受益率達到80%以上。以縣為單位全面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第三方運營,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收集率、負荷率和達標率。在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體系全覆蓋基礎上,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3.防治畜禽養殖污染。 嚴格執行畜禽養殖區域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制度。嚴格執行禁養區、限養區制度,2016年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調整優化畜牧業布局,大力發展農牧緊密結合的生態畜牧業,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新建、改建、擴建規?;笄蒺B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切實加強畜禽養殖場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消納,加強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管。以規?;B殖場(小區)為重點,對存欄量1000頭以上的規?;B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對中等規模養殖場進行設施修復以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再提升,確保治理設施配備和運行全到位。加強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建立死豬保險聯動機制和集中處理機制,確保設施先進、運作機制完善、政策保障到位。 (五)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1.積極治理船舶污染。 加快淘汰老舊落后船舶,鼓勵節能環保船舶建造和船上污染物儲存、處理設備改造。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繼續落實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政策,力爭延續內河船型標準化政策。禁止掛槳機船舶進入禁航水域,所有機動船舶要按有關標準配備防污染設備。新投入使用的沿海、內河船舶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執行相關環保標準;其他船舶于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經改造仍不能達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港口和碼頭等船舶集中停泊區域,要按有關規范配置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的接收存儲設施,建立健全含油污水、垃圾接收、轉運和處理機制,做到含油污水、垃圾上岸處理。進一步規范建筑行業泥漿船舶運輸工作,禁止運輸船舶泥漿排入航道。規范拆船行為,禁止沖灘拆解。 2.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 加強港口、船舶修造廠環衛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與所在地城市設施建設規劃的銜接。開展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能力評估,編制完善接收、轉運及處置建設方案。探索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新機制,加快垃圾和污水接收、轉運及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等接收處置能力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位于沿海和內河的港口、碼頭、裝卸站及船舶修造廠,分別于2017年年底前和2020年年底前達到建設要求。強化船舶港口監測和監管能力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監管機制。建立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監管聯單制度,加強對船舶防污染設施的監督檢查,堅決制止和糾正偷排漏排污染物等違法違規行為。統籌水上污染事故應急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資源儲備和運行維護制度,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升油品、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能力。港口、碼頭、裝卸站經營主體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活動污染水環境的應急計劃。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三、全力保障土壤環境質量 編制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和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實施農用地分級管理和建設用地環境風險分類管控,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壤環境質量安全。 (一)持續深化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 以農業土壤和工業場地為重點,加快構建土壤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實施工業廢棄地、垃圾堆放場、科研實驗場和農用地土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的污染普查、風險評估、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開展土壤修復試點和示范工作。對化工園區等重點區域和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重點污染行業周邊區域的土壤和地下水質量變化情況加強環境動態監測與風險評估,預防和控制工業生產對土壤環境的污染。嚴格管控杭州慶豐農化等退役工業企業場地土壤污染環境風險。持續推進化工、制藥、農藥、重金屬等工業企業搬遷后原址土壤收儲污染評估制度。結合土地再開發利用改造,對嚴重污染土壤開展治理修復,重點推進并深化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關停并轉企業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復。推進杭州瀝青拌合場、杭州慶豐農化、杭州新華紙業有限公司等退役企業被污染場地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杭鋼搬遷后被污染場地治理修復工作。 (二)繼續加強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 加快構建資源整合、權責明確的土壤環境管理體系,理順土壤保護監管機制體制。優先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兩區”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確保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穩定,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逐步建立杭州市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重點抓好土壤污染敏感區域分析研究和跟蹤監測工作,完成全市105個農田土壤污染常規監測點和53個農田土壤污染綜合監測點布設,逐步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定期報告制度。以生物治理為主線,以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為重點,在桐廬縣開展“兩區”土壤污染治理試點工作,引進推廣一批農田土壤污染治理新模式,農業“兩區”內土壤清潔和尚清潔率達到90%以上。 (三)大力強化危險廢物管理和處置。 推進固廢管理信息化,全面建立以危險廢物為核心的動態監控系統。著力推進危險廢物、污泥刷卡轉運系統建設,全面推行危險廢物應知卡制度,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鼓勵加強危險廢物處置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并加快實施危險廢物處置項目,推進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在2016年年底前,建成杭州市第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中心,高溫焚燒處理危險固廢9000噸/年,穩定固化處理8000噸/年,安全填埋危險固廢8000噸/年。“十三五”期間,建設杭州市第三工業固廢處置中心。完成杭州大地維康醫療環保有限公司醫療廢物處置項目建設,推進杭州天子嶺循環經濟產業園(靜脈產業園區)杭州市醫療廢物處置擴建項目等項目建設。探索危險廢物利用新路子,推進富陽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項目、鋅化工項目、蝕刻液項目、廢酸綜合利用項目建設步伐,提高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拆解體系,大力加強電子廢物污染防治的環境監管。至“十三五”末,全市危險廢物回收、利用和處置體系基本完善,危險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置。 (四)繼續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處置。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強化清潔生產和全過程控制,減少工業固廢的產生。對工業固廢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實施全過程監管。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促進各類廢棄物在企業內部的循環使用和綜合利用,從源頭削減固廢的產生。到2020年,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深化固廢污染防治“一地一策”大盤點行動,加快推進重點區域固廢處置無害化,解決本區域固廢管理和處置存在的問題。 (五)強力提升污泥處置和管理。 有序推進污泥處置處理能力建設,加強污泥處置管理和技術指導,全面提升污泥處置處理能力和水平。建立污泥從產生、運輸、儲存、處置全過程監管體系,對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推進七格污水處理廠四期、清園熱電二期、恩施葆生物肥、淳安污泥處置項目的全面建成,協調做好主城區污泥的臨時處置工作。深入推進污泥規范化處置工作,按期完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和重點工業企業污泥規范化處置的年度工作任務,全力開展污泥全過程電子監控(刷卡轉運)工作。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以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和制革、印染和造紙集聚區為重點,建成污泥集中處置設施。到2017年,全面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設施建設,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到2020年,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六)全面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 推進綜合防控,優化重金屬排放企業空間布局,嚴格落實行業準入要求,推動“涉重”企業專業化、園區化集聚發展,加大涉重行業落后產能取締淘汰力度。推動重金屬全生命周期過程管理,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降低重金屬生產原料用量,提高重金屬物質回收率。重金屬重點防控企業必須每兩年完成一輪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到2020年,全面完成5類重點重金屬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基本消除突出的重金屬污染隱患。強化能力建設,加強重點防控區監測能力建設,完善企業在線監測監控系統,開展重金屬企業周邊環境敏感點環境質量監測,實現對重金屬企業排污情況的實時追蹤。全面落實重金屬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推進信息公開、污染源自行監測、企業周邊人群健康風險控制等工作。建立蓄電池產品回收制度,加強對蓄電池產品和新能源電池的行業監管。 四、有效控制聲污染等要素污染 高度重視噪聲、輻射、光熱等物理性污染防治,切實解決擾民突出的環境問題,不斷改善城鄉環境質量,保護居民身體健康,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有力推進噪聲污染防治。 深入貫徹實施《杭州市主城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和《杭州市環境噪聲管理條例》,強化噪聲排放源監督管理,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噪聲“三同時”驗收管理。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加強工業和建設施工噪聲防治管理。貫徹執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實施長效管理,確保廠界噪聲達標率達到100%。強化建筑施工噪聲控制和管理,嚴格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查處施工噪聲超過排放標準的行為,嚴格落實夜間施工申報制度,實施城市建筑施工環保公告制度,加強建筑工地管理,推廣使用低噪聲建筑施工設備和工藝。加強道路交通噪聲防治。完善城鎮道路系統,改善路面狀況,開展降噪滲水路面建設;在噪聲敏感區的路段應采取建設聲屏障、綠化防護帶、隔聲窗等降噪措施,特別要加強地鐵、高架道路、鐵路、航道等沿線的隔聲屏障建設。嚴格執行中心城區禁鳴喇叭的規定,調整優化城市機動車禁鳴區,全面落實“雙禁”(禁鳴喇叭和禁止拖拉機進入城市)措施??刂粕鐣钤肼暋栏駥嵤渡鐣瞽h境噪聲排放標準》,禁止商業經營活動在室外使用音響器材招攬顧客,嚴格控制餐飲、娛樂、超市等服務業噪聲污染,有效治理冷卻塔、水泵房等配套服務設施造成的噪聲污染,強化室內裝修管理,保障“綠色護考”。 (二)開展輻射污染防治。 按照《全國輻射環境監測與監察機構建設標準》和《浙江省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標準》的要求,加強市、區縣(市)二級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和輻射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健全聯合執法監管體系。 加強輻射環境污染源、金屬回收熔煉企業放射性污染的監督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使環境及污染源周圍的輻射水平保持在本底范圍。加大輻射環境監測和污染防控力度,強化輻射安全審評和監督,確保全市閑置、廢舊放射源和普通放射性廢物收貯率保持在100%。加大電磁輻射監測能力建設,強化電磁輻射環境管理研究力度,加強移動基站、高壓輸變電系統的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確保相關企業環評率和“三同時”驗收兩項指標的合格率均達到100%。促進全市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合法、健康發展。 加強桐廬縣神仙洞放射性廢物管控,適時推進搬遷治理工作,保障當地輻射環境安全。 (三)光熱污染防治。 探索建立光污染技術防控的地方標準,開展幕墻建筑等光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逐步將光污染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推廣綠色照明工程,推進智能化照明管理信息系統研制。 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加強屋頂綠化,發展生態建筑,建設滲水性、含水性地面,擴大城市水域,改善城市下墊面性質。加強點源余熱的綜合利用,完善城市熱環境管理。 五、深入推進生態保護建設 按照加快建設“美麗杭州”的總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以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目標,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生態敏感地區實施強制性保護,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 (一)落實生態保護空間管制。 1.優化開發格局落實環境功能區劃。 以增強區域開發的環境合理性、保障全市生態環境安全、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目標,全面推進全市環境功能區劃的落實。在完成環境功能區劃的編纂工作基礎上,形成基于GIS的全市環境功能區劃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區劃的信息化管理。制定環境功能區劃實施管理辦法,落實空間環境準入制度,確保開發建設活動的科學性。以環境功能區劃為依據,針對各類區域的環境功能特點,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限期修復已遭污染或破壞的環境;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依法關?;虬徇w不符合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企業;落實污染減排措施,逐步提高環境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減輕工業化和城鎮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切實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建立健全區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問責、評估考核以及動態監督機制,完善相配套的生態補償政策、管制效力評價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確保區劃的有效實施。根據多規融合的要求,切實做好環境功能區劃與杭州市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及其他部門規劃的銜接協調工作。 2.建立生態保護紅線體系。 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切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態功能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依法關閉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破壞生態環境或具有潛在破壞性的企業,確??臻g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用地性質不改變、資源使用不超限。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開發建設項目設置準入“門檻”,明確禁止建設的空間區域及行業,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擴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用于生態保護紅線區公共服務和生態補償的資金比例。 (二)深化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 繼續加強天目山、清涼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保護,建設完善錢塘江灘涂濕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千島湖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優化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加強各級森林公園建設和管理,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地質遺址、平原孤丘及其它自然遺跡等特殊地貌的生態系統類型;嚴格實施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保護城市及周邊農田。 根據國家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領域,重點保護對象包括杭州灣北岸濱海濕地、人口稠密地帶常綠闊葉林和局部存留古老珍貴動植物、大江東錢塘江海濕地等。 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推進自然保護區的規范化建設和科學管理,加強管護能力建設,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達到國家級規范化建設要求的比例實現100%。嚴守濕地生態紅線,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三)加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 加強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通過封山育林、增殖放流、禁漁休漁等措施,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對無法實現自我修復的生態系統開展工程修復。積極建設水環境生態治理和修復工程。加快修復湖庫生態系統,持續改善湖庫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復墾和灘涂的生態修復。深入推進小流域、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建立健全部門協作、綜合考評、生態補償等生態修復促進機制,切實提高生態修復的投入和實際效果。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深化農村環境保護。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建高標準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農田化肥氮磷流失。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到2020年,全市測土施肥配方施肥面積比例達70%。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切實降低農藥對土壤和水環境的影響。到2017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2%,2018年—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健全化肥、農藥銷售登記備案制度,建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和廢棄農膜回收處理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生態漁業。組織編制和實施縣域現代生態漁業規劃,調整優化水產養殖布局,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明確水產養殖空間,嚴格控制水庫、湖泊、灘涂和近岸小網箱養殖規模。開展漁場“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持續保持對甲魚溫室、開放型水面投飼性網箱、高密度牛蛙和黑魚等養殖的整治。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池塘循環水、工業化循環水和稻魚共生輪作等循環養殖模式。積極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大力推廣配合飼料替代冰凍小魚養殖。對水產養殖中使用違禁投入品、非法添加等行為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繼續做好開放性水域土著魚類和濾食性魚類增殖放流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支持各地開展水產養殖集中區域水環境檢測和監測。到2017年,普及推廣稻魚共生、稻魚輪作等生態養殖面積8.3萬畝,開展水產養殖廢水治理的規模水產養殖場面積達到3.5萬畝。到2020年,構建漁業生產與生態相協調、安全與高效相結合、管理和服務相同步的現代生態漁業。 六、構筑環境風險管控體系 (一)加強環境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建設。 堅決守住環境風險底線,遏制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面上把整體污染的形勢降下去,線上主要抓重點行業的風險管控,點上主要強化企業的主體責任。加強區域開發和項目建設的環境風險評價,在環評審批中提出明確的環境風險防范要求。依托環境監管最嚴格城市體系建設,建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機制,強化企事業單位環境風險物質的監督管理,督促企業完善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能力建設。“十三五”期間的“五年期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數”比“十二五”期間總數下降5%。 (二)加強環境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網絡,推進環境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建設,定期開展檢驗性或示范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強化應急專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專家技術支撐作用,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平臺。推進環境應急機構標準化建設,建設全市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信息化系統。 (三)加強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提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能力;積極夯實輻射安全監管基礎,加強輻射環境監察和監測能力建設;嚴格監管放射源,安全送貯廢舊放射源,協助推進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問題的解決;著力構建核與輻射安全文化,提升輻射工作單位輻射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公眾共同參與的輻射環境保護宣傳工作。 七、不斷提高環保監管能力 (一)加強環保隊伍建設。 加強基層環保隊伍建設,多方位、深層次調動環保隊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基層基礎能力建設。推進環保事業單位改革和編制管理工作。 (二)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逐步構建市、區縣(市)兩級資源互補共享的監測體系。進一步合理優化大氣監測體系,完善多部門共建共享的水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土壤、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完善輻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二噁英等監測檢測和預警能力,完善和擴大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培育環境監測市場,研究建立第三方監測機制,加強對社會檢測機構參與環境監測的引導和監管。2019年年底前,工業企業全面開展自行監測或委托第三方監測,到2020年,所有固定污染源工業企業納入排放許可管理范疇。 (三)加強環境信息化能力建設。 以“智慧環保”建設為核心,利用物聯網、信息化、數字化、遙感、模型等技術,推進環境監測監控、移動執法、電子處罰、刷卡排污、污染物綜合管理、危廢智能監管、環境應急、環保信息發布等信息化應用建設,建立完善環保大數據平臺,形成數據的獲取、傳輸、處理、分析、決策、服務一體化的工作機制。 (四)加強環境監管最嚴格城市體系建設。 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嚴格實施能耗倒逼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統籌推進淘汰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園區轉型升級和城區工業企業搬遷等工作,推進環境保護區域協調發展和跨區域綜合治理,著力打造“環境監管最嚴格城市”。 第四章體制機制改革 一、貫徹落實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統籌解決跨流域、跨區域環境問題,落實對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配合浙江省推進本市范圍內環保監測監察執法的垂直管理,做好人事和經費管理交接,提升監測、監察執法的客觀性和嚴肅性。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減少地方政府對環保工作的干預。 二、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績效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 確立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目標體系和考核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繼續推進淳安縣差異化綜合考核評價制度。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實行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生態文明建設一崗雙責制,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實行終身追責制。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開展水流、森林、山嶺、灘涂等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臺賬體系,適時啟動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逐步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機制。 三、強化環保倒逼機制 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制度。環境功能區劃等各類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重要規劃應當互相銜接,實現多規合一,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界限,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實施環境功能區劃,落實六類不同功能區(自然生態紅線區、生態功能保障區、農產品環境保障區、人居環境保障區、環境優化準入區、環境重點準入區)在生態保護、環境準入、污染管控、績效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化政策,有效調整區域發展方向、發展方式和開發強度。強化減排倒逼傳導機制,更多依靠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推動污染減排,實現產業升級和工藝提升。實施嚴格的資源環境管理制度。根據區域流域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力,深化落實空間、總量、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防止落后產能轉移,推進環境資源配置量化管理。堅持標準引領,發揮標準在污染整治中的強制性作用、在結構調整中的先導性功能。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四、完善環境法治機制 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和國家層面各項環保法律法規的制修訂為基準,及時推進地方性環保法規的制修訂工作。堅持鐵腕執法,切實改變環保不守法態勢,嚴格落實新環保法賦予的按日計罰、刑事追責等強有力的執法手段,提高處罰震懾力。實施“一證式”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實現排污許可證與環保審批、驗收、執法的有效整合。建立健全部門聯動執法等機制,加強環境執法機制創新。完善環保督政制度,各級環保部門積極發揮統一監管職責,督促下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將執法、監管、整治和協調工作職責履行到位,構建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五、建立健全市場促進機制 強化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的價格形成機制。積極推進排污指標資源市場化配置,構建市場化的交易價格機制,有效提升排污權交易活力。健全環保投融資機制,不斷優化財政資金投入方式。積極拓寬環保投融資渠道,創新環保融資方式,建立融資信息平臺,鼓勵發展生態環保投資基金,支持開展排污權抵押貸款、生態環保項目股權和債券融資,引導社保資金、保險資金參與生態環保項目,探索發行環保公益性債券、彩票等。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和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健全“誰污染、誰付費”的排污權市場化機制,實施以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為基礎的用能權有償交易制度,開展以總量爭取、配額分配為重點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深化東苕溪(杭州段)用水總量控制和水權制度改革試點。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探索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積極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重點污染行業、工業園區整治和公共環?;A設施運營等為重點,逐步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持續發展機制。建立健全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實施全區域生態補償,加大對錢塘江、苕溪兩大流域上游地區生態補償的力度,配合推進國家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 六、完善社會治理機制 切實強化公眾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公眾參與對推動環境治理、深化環保改革的強大動力。深入推進環保政務公開,完善權力清單制度,對重大環保政策、環境質量數據、污染排放數據、環境處罰信息等進行全面公開,加強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公開,及時公布處置情況。加強環境輿情動態監測、分析和跟蹤,完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強化環境宣傳教育,促進生活方式綠色化,構建“家庭—學?!鐣比灰惑w的環境教育和培訓體系。探索建立污染綜合治理區域聯動機制,完善重大活動大氣環境質量保障方案和應急方案,建立區域間、部門間污染防治協作工作例會、進展信息通報等制度。 第五章規劃保障體系 一、強化領導組織,明確規劃運轉機制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將環境保護規劃任務層層分解到年度計劃,認真實行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年度考核目標責任制,確保生態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如期實現。 強化環境保護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全面形成政府負責、部門聯動、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環保統一監管的工作氛圍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協調,明確部門職責和任務,全面落實環境保護各項工作任務。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 各級政府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把完善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和改善城市水環境、環境空氣質量作為投資重點,同時切實推進飲用水源保護、企業污染治理、環境監管、統籌城鄉環境保護等環保薄弱環節的各項工作。加強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和項目后續管理,切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積極設立環保信托投資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創新金融環境產品。 各級政府要把重點項目納入項目儲備庫,作為政府優先實施項目和財政重點支持對象。同時,要及時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規劃環保重大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見效。 三、強化信息公開,動員全民參與 完善綠色傳播網絡,多渠道、多媒體宣傳環境保護規劃,定期公布環境質量、項目建設、資金投入等規劃實施信息,確保規劃實施情況及時公開。面向不同社會群體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各類環保公益活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打造一批環保公益活動品牌。積極引導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自覺落實污染防治與治理主體責任。積極發揮環保社會組織和志愿者作用,引導培育環保社會組織專業化成長。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與監督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利用各種方式引導公眾參與,充分發揮公眾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建立規劃實施公眾反饋和監督機制,完善環境新聞發布制度,建立重大事項輿情發布評估制度。進一步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機制,建立專家技術評價和公眾權益評價相結合的環境準入制度,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公告公示、問卷調查、專家咨詢、民主懇談等方式,征求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四、強化評估考核,促進規劃實施 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考核機制,及時評估總結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和重大工程等落實情況。在2018年中和2020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開展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對評估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并向社會公開。規劃實施進展成效和考核結果作為對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