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答記者問:設立專項資金研究霧霾成因,從三方面治霾發表時間:2017-03-16 16:17 今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1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并將最后一個提問的機會留給了空氣治理,強調治霾需從三方面入手。 總理記者會歷來是每年兩會的“壓軸大戲”,在之前的四次記者會上,李克強共回答了60個問題,其中兩次談治污: 2015年的記者會上總理指出,環保等執法部門也要敢于擔當,承擔責任。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2013年的記者會上總理指出,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人民并不滿意的增長,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15日上午閉幕后,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最后一個提問留給了大氣治理: 新京報記者提問: 這幾年霧霾成了百姓心中的一個痛點,嚴重地影響了大家的生活,但是每當重大活動來的時候藍天也就回來了,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拍照、刷朋友圈。請問總理,怎么樣才能讓這樣持續的藍天不再是奢侈品呢?謝謝。 李克強答: 霧霾問題的確是百姓的痛點。藍天和空氣一樣,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藍天,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確實遇到了環保特別是霧霾問題的挑戰。我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講了五條措施,會堅定地向前推進,真正打一場“藍天保衛戰”。但是也坦率地告訴各位,這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 我們治理霧霾重點對著燃煤、尾氣排放、揚塵等,但今年我參加兩會討論的時候,有科學家說,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因素,霧霾的形成機理我們還沒完全搞透,他說中國北方冬季的霧霾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當然,這個因素我不便在這兒講,科學家還要做充分的論證。但是,我想明確,國家為此將設立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我們治理霧霾更加有效。 大自然的陰晴風雨不是人類能支配的,但是我們可以支配我們的行為,可以轉變我們的發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樣,霧霾要治理,藍天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奢侈品。謝謝。 補充說明 何為中國特色“霧霾” 在昨日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中,備受關注的政府工作報告擬進行78處修改。報告補充了治理“城市病”的內容。明確指出要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治理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源解析和霧霾形成機理研究。增加“提高燃油質量”、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監控要“確保監控質量”、“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發展綠色再制造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等內容。應該說,這些修改反映了時代的矛盾和人民的呼聲。而對于環保內容的這些修改,都圍繞著同一個中心:就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尤其是大氣環境質量。 將3月5日原文本中的“加強對霧霾形成機理研究”修改為“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源解析和霧霾形成機理研究”,體現了科學界對于霧霾的最新研究動態。 在3月9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的記者見面會上,短短一個半小時時里,陳部長依然用了較大篇幅去向媒體解釋“什么是PM2.5”、“PM2.5是怎么形成的”這兩個問題。 有人可能會奇怪,隨著一次又一次的霧霾侵襲,PM2.5早已成為“網紅”,公眾怎么會不知道這是什么?可是現實就是這么詭譎,大部分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霧霾的背后就是PM2.5在使壞,可是卻不知道這PM2.5又是從哪里來的?這就是所謂“源解析”的重大意義。 通過源解析,我們可以知道污染是誰排放的,貢獻量有多大,而不只是知道排放量有多大。比如我們現在知道,倫敦煙霾事件,主要是由燃煤造成,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主要由機動車造成,而我們中國的霧霾,則妥妥地是個“混血”——是復合污染造成的。正因為它的成因復雜,所以治理任務艱巨;也正因為它“血統不純”,所以尚無完全可資借鑒的治理經驗,幾乎全得靠我們從零開始苦苦摸索。 那么,我們來看看來自中科院的這份對于中國特色霧霾“體檢報告”吧! 實際上,無論是霧霾的形成機理,還是其危害性,我們還有廣闊的未知領域,只有把這些問題研究透,才能更有效地提出應對良策,實現精準治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