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撥經費超10億 2017年大氣污染成因研究資金盤子敲定

發表時間:2017-03-21 09:00

文章導讀


記者3月17日從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了解到,根據科技部公布的《“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試點專項2017年度定向項目申報指南》,2017年,國家將支持定向擇優項目數4個,國撥總概算約1億元。而在2016年10月,科技部曾發文表示,2017年擬安排34個項目(不再安排青年項目),約占專項總任務的30%左右,國撥經費總概算約10億元。

來源:第一財經網、科技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承諾,國家將設立大氣污染成因研究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使治理霧霾更加有效。



記者3月17日從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了解到,根據科技部公布的《“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試點專項2017年度定向項目申報指南》,2017年,國家將支持定向擇優項目數4個,國撥總概算約1億元。



根據指南介紹,“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一共組織開展監測預報預警技術、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機制、污染源全過程控制技術、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管理支持技術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等6項重點任務科研攻關,聚焦霧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過“統籌監測預警、厘清污染機理、關注健康影響、研發治理技術、完善監管體系、促進成果應用”,構建我國大氣污染精細認知-高效治理-科學監管的區域霧霾和光化學煙霧防治技術體系,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復制可推廣的污染治理技術方案,培育和發展大氣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市場占有率,支撐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有效改善,為大氣污染防治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3-4年。2017年擬支持定向擇優項目數4個,國撥總概算約1億元。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有義務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對于企業牽頭的應用示范類項目,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全部考核指標。每個項目下設任務(課題)數不超過6個,項目所含單位總數不超過10個。

——引自科技部


而去年10月科技部公布的《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試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已確定,2017年擬安排34個項目(不再安排青年項目),約占專項總任務的30%左右,國撥經費總概算約10億元。



本專項總體目標是:深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撐方案》,聚焦霧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過“統籌監測預警、厘清污染機理、關注健康影響、研發治理技術、完善監管體系、促進成果應用”,構建我國大氣污染精細認知-高效治理-科學監管的區域霧霾和光化學煙霧防治技術體系,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復制可推廣的污染治理技術方案,培育和發展大氣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市場占有率,支撐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有效改善,保障國家重大活動空氣質量。


本專項以項目為單元組織申報,項目執行期3-4年。2016年已部署安排93個項目,其中一般項目37個,青年項目56個。2017年擬安排34個項目(不再安排青年項目),約占專項總任務的30%左右,國撥經費總概算約10億元。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有義務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對于企業牽頭的應用示范類項目,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確支持項目數,對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術路線的項目,可以擇優同時支持1-2項。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全部考核指標。每個項目下設任務(課題)數不超過6個,項目參加單位總數不超過10個。


上述指南均提出,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項目承擔單位有義務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對于企業牽頭的應用示范類項目,其他經費(包括地方財政經費、單位出資及社會渠道資金等)與中央財政經費比例不低于1:1。



科技部介紹,已會同環境保護部等相關部門及部分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制定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將組織開展監測預報預警技術、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機制、污染源全過程控制技術、大氣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管理支持技術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等6項重點任務科研攻關。


記者了解到,2017年定向擇優的4個項目針對性非常強。


其中,“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研究排在首位。這項研究將定量解析燃煤、工業、生物質燃燒、機動車和自然源等對一次顆粒物的相對貢獻及顆粒物二次形成轉化中的同位素分餾特征并探索關鍵化學機制。由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和環境保護部組織申報。


“空氣質量改善管理支持技術”研究針對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臭氧污染防治形勢和需求,分析全國大氣臭氧污染態勢,解析重點城市和重點區域臭氧污染成因和影響因子,構建臭氧污染模擬、預報和溯源的集成技術,研究我國臭氧污染防治和前體物管控的技術路線和管理制度體系,提出全國分區域、分階段臭氧污染防治目標、策略、技術路線和管理制度。這一研究項目還包括綠色技術評價方法及產業政策體系的研究,將提出綠色技術轉移轉化評估機制、金融政策體系;建立“綠色技術銀行”運行機制與管理體系,主導服務3-4家綠色環保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提出不少于3項的綠色產業政策及配套措施。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是目前應對霧霾的重要措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示范”研究將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尺度高分辨率大氣污染物動態排放清單平臺,重點突破區域內低矮面源及無組織排放的實時量化技術,開展大氣重污染的空間來源和行業來源預報。


同時,這項研究還將針對小散亂企業、工業大院、農村面源、貨運卡車等,開展減排技術的篩選與綜合評估,提出見效快、成本低的管控措施方案和監測監管技術體系。構建區域“社會發展-污染排放-空氣質量-人群健康”的系統化調控方案與情景分析技術平臺。集成大氣專項的研究成果,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長效機制與區域一體化支撐平臺,提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和達標的路線圖,構建解決區域大氣污染問題的整體技術方案。


記者了解到,環保部希望借此研究,建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一體化空氣質量精細化立體監測預警業務化平臺,形成集“研判-方案-決策-實施-評估-優化”為一體的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技術體系,提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機制體制和實施方案并被環境保護部及相關省級政府采納應用,精細化預警方案實現減緩重污染程度40%以上。


附:2017年定向擇優項目申報指南如下:

  

01基于同位素技術的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方法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發顆粒物溯源相關的關鍵同位素和在線元素分析技術,開展典型區域大氣顆粒物的同位素組成、豐度及變化特征研究,構建關鍵同位素豐度/元素的源項數據庫,定量解析燃煤、工業、生物質燃燒、機動車和自然源等對一次顆粒物的相對貢獻及顆粒物二次形成轉化中的同位素分餾特征并探索關鍵化學機制,建立表征關鍵同位素的區域傳輸模型和溯源模式,驗證和評估基于同位素技術的顆粒物溯源方法可行性。

  

考核指標:建立大氣污染過程解析的同位素示蹤技術體系,包括時間分辨率小于1小時的顆粒物碳和鉛等同位素在線分析技術、集成元素和同位素的多組分分析方法、污染源項同位素和元素指紋數據庫、表征關鍵同位素的區域大氣化學傳輸和溯源模型等,實現基于同位素技術的顆粒物來源和污染過程的定量解析。

  

02我國臭氧污染防治技術和管理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臭氧污染防治形勢和需求,分析全國大氣臭氧污染態勢,解析重點城市和重點區域臭氧污染成因和影響因子,構建臭氧污染模擬、預報和溯源的集成技術,研究我國臭氧污染防治和前體物管控的技術路線和管理制度體系,提出全國分區域、分階段臭氧污染防治目標、策略、技術路線和管理制度。

  

考核指標:闡明我國臭氧污染的演變規律、形成機制和主控因子;臭氧污染模擬預測技術精度偏差小于30%,溯源技術應能判別不同城市(區域)和不同源類的貢獻,時間分辨率小于1小時;提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全國和重點區域的臭氧污染防治技術路線和管理制度方案(建議稿)。

  

03綠色技術評價方法及產業政策體系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綠色技術評價指標、標準及方法體系,開展國內外綠色技術篩選評估,建立綠色技術庫,開展全球綠色技術發展預測;研究國內外綠色技術轉移轉化方法、經驗及成功案例;研究有利于綠色技術轉化的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組織措施及管理機制,以綠色技術銀行為依托開展全面應用;組織開展一批國內先進綠色技術轉移轉化,主導服務一批綠色環保產業園區,提出大氣污染治理的綠色產業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有利于綠色技術轉移的國際技術轉移轉讓機制。

  

考核指標:提出綠色技術轉移轉化評估機制、金融政策體系;建立“綠色技術銀行”運行機制與管理體系,主導服務3-4家綠色環保技術產業園區建設,提出不少于3項的綠色產業政策及配套措施(建議稿),帶動一批重大綠色技術群體性轉移轉化。

  

04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及重污染應急技術與集成示范

  

研究內容:(1)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尺度高分辨率大氣污染物動態排放清單平臺,重點突破區域內低矮面源及無組織排放的實時量化技術,開展大氣重污染的空間來源和行業來源預報;(2)針對小散亂企業、工業大院、農村面源、貨運卡車等,開展減排技術的篩選與綜合評估,提出見效快、成本低的管控措施方案和監測監管技術體系;(3)研究區域大氣重污染的來源成因與主控因子,量化大氣環境承載力的時空變化,構建應對秋冬季重污染的精細化區域調控方案及快速實施機制,開展精細化預警的技術示范;(4)構建區域“社會發展-污染排放-空氣質量-人群健康”的系統化調控方案與情景分析技術平臺,量化不同能源、產業和大氣污染防治情景的治理成本、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及健康效益;(5)集成大氣專項的研究成果,建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長效機制與區域一體化支撐平臺,提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和達標的路線圖,構建解決區域大氣污染問題的整體技術方案。

  

考核指標:建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一體化空氣質量精細化立體監測預警業務化平臺,形成集“研判-方案-決策-實施-評估-優化”為一體的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技術體系,提出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機制體制和實施方案并被環境保護部及相關省級政府采納應用,精細化預警方案實現減緩重污染程度40%以上。


zyiwu@189.cn
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西湖科技園西園八路2號H座2101
400 000 5259
9:00-18:00